大家心目中的青島中式婚禮,大概以花轎和紅蓋頭以及鳳冠霞帔和拜天地為人所共知,其實在中國傳統婚禮上,除了拜天地以外,鳳冠霞帔、花轎、蓋頭的起源都比較晚。
轎是一種代步東西,其以許多人力抬動,顯現出轎中人顯貴特殊的身份。將之用于迎嫁,使婚禮的隆重又增加了一層。成婚用的轎繡有“鳳鸞牡丹”、“福祿鴛鴦”,鄰近還裝潢以“四彩花燈”,披上“大紅花綢”,所以被稱作“花轎”,它與紅巾蓋頭一道,成了青島人眼中古人嫁娶的象征。
在漢代的婚禮當天,女婿執禮親迎,岳母給女兒收拾衣裳,叮嚀禮儀之后,交托給新郎。此時漢代婚禮并沒有任何蓋頭的需要。而在南北朝時期,女子婚娶之時以扇遮面,因為當時婚前慎露真容的觀念被廣泛接受,新娘在婚禮上羅扇輕啟紅裝乍現,傾城之貌霎時辰照射了整個宴席,這便是遮面帶來的驚喜,它為婚禮平添了情味。
蓋頭在唐朝逐漸興起,靈敏代替了前朝舊禮,成為婚禮上必備的禮儀,可能與婚時由暮至曉的改動有直接關系。此外蓋頭比之扇遮面,新娘大概不必為此堅持格外的身形,顯得比較天然,而神秘感卻因蓋得更嚴實而有所增強,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
如今中國南方一些區域還保管這用傘遮擋新娘的做法。成婚時迎親的家庭有專門的女子擔任為新娘撐傘。只是以前迎親時傘打的很低,大概是為了不讓旁人“偷看”,如今的傘便是個方法,有種說法是新娘不與天爭大,應該是種民間故事遺傳。
轎子最早出現在漢代,當時只是便于過山的交通東西,多用竹編成,由四人抬行。到魏晉時期才初步成為統治者出行的用具。可是直到宋代才有了“轎子”的專名,轎子才初步成為迎親的東西。
以花轎迎娶不只更為嚴厲,而且也有體恤新娘的意思。當時路程動搖,車行殊不平穩,而花轎要保險得多。子孫一些區域有“顛轎”之俗,直至將新娘顛得頭暈眼花吐逆不止,將事前準備的盛灰腳爐踢出轎外,以示“服輸”才干休,卻是完全違反了宋人以轎代車的初衷。
新娘入了轎,轎簾立刻被放下來。鼓樂響起,迎親部隊氣勢赫赫地回程。不管兩家的距離遠近,也無論來時的路程有平坦與否,回去之時都不能走同一條路。寓意很明顯是不走回頭路”。花轎到了男方家門前講究則更多,其主要目的也是防護邪魔比如放鞭炮,在震天的爆竹聲中,如同一切的妖魔鬼怪都被嚇得無影無蹤了。射三箭也出現在宋朝,射箭是為了破三煞。三煞者,謂青羊、烏雞、青牛,凡是三者在門,新人不得人,犯之損老一輩及無子。所以咱們會在青島婚慶藝品美薇舉辦的青島中式婚禮上看到司儀撒谷豆,而新郎射箭的風俗。
還有一些當地則直接讓新娘從火盆上跨過,以防妖邪。或是新娘手持寶瓶,意味著保平安。這些禮儀中,接連時辰最久也最有代表性的則是起源于唐朝的“傳袋”儀式。又叫“袋袋相傳”。娶親的人家準備幾條米袋,將之鋪在轎口,新娘一下轎,就踩在米袋上,跟著她慢慢地行進,有人便將她身后的袋子取下,再放置到前方,這樣一袋一袋循環不已,象征著子孫代代,延綿不斷。
中式婚禮的講究和歷史淵源非常豐富和悠久,青島藝品美薇婚禮策劃愿為每一位結婚的新人做最純粹的中式婚禮。

(文章編撰人:青島婚慶策劃師——賈旭波)
青島婚慶藝品美薇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zhnphg.live/manners/389.html